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意识形态防线和网络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消费者通过扫描产品包装上的溯源二维码,就可以看到网购店铺和产品的认证信息,同时,还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农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加大获证产品抽检力度,及时查处不合格产品(行为),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绿色有机农产品市场良好秩序。
9月22日,洱海留香绿色水稻种植基地开镰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5%、98.6%,参保率逐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2021年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4286元和13914元,分别是2012年的1倍和1.7倍,年均分别增长9.5%和13%。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这十年,是龙陵民生福祉今非昔比的十年。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新建校舍45.46万平方米,新建幼儿园93所,县一中综合楼、县二中教学楼、县职业中学电商玉雕实训楼等建成使用,县域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2021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0.6%、97.2%、90.1%,2022年高考一本上线271人,上线率19.03%,比2012年提高14.17个百分点。十年来,他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苦干实干,历史性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边疆各族群众的绝对贫困问题,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省级生态文明县。
通乡、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100%,开通城市、城乡公交线路5条,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100%。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的氛围日渐浓厚,被评为省级托养工作先进县、教就(残疾人教育就业)工作先进县。被列为国家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县,成功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县,国家级精神卫生综合管理示范县通过评估验收,心血管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列入国家级和省级先进项目点。抓实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139个村(社区)年内可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目标。
人才引育工作不断强化,云南两系杂交水稻种业创新(施甸)中心、云南省农科院李小林专家工作站挂牌,聘任国家杂交水稻中心主任唐文帮等8名专家为产业发展顾问,设立3个招才引智工作站。建成施甸县电商服务中心1个、乡级服务站13个、村级服务点75个,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完成。
新建、改造饮水工程365件,农村饮水集中供水率达到98.75%,自来水普及率达95.37%;实施了中型灌区、高效节水、河道治理、农村饮水安全等水利工程,建成红谷田、善洲、旧寨、龙门口水库等一批水源工程,新增供水能力3100万立方米。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承载功能不断增强,吸引山东邦基、光筑农业、华新等企业入驻,园区经济成为工业中坚力量,以绿色食品为基础、绿色建材为主导、绿色能源为辅助的现代绿色工业体系逐步完善,工业发展活力、动力、潜力更显。设置综合服务窗口及推行综合集成服务。坚持抓改革促和谐发展环境更趋优化党政机构、教育卫生、农业农村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
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施甸全县上下拧成一股绳,传承红色基因、践行杨善洲精神,持之以恒转变作风、提升效能,顶住压力砥砺前行,迎难而上突破困局,如期实现脱贫摘帽,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市场主体从2903户增至17529户,年均增长22.11%。中缅油气管道建成通气,结束了施甸不通管道气的历史。全力推进稳就业、保就业工作,累计开发就业岗位4万个,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5.02万人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把传承弘扬杨善洲精神作为生动教材,把党史学习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促使党员干部在学习状态下工作、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思考状态下工作。
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县和1个国家级环境教育基地(善洲林场)、6个国家级生态乡镇。成功创建善洲林场4A级景区、石瓢温泉和姚关野鸭湖3A级景区,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入选首批中国红色地标、怒江抗战江防遗址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何元乡获批云南省首个全国地质文化乡。
粮食、畜牧、烤烟、蔬菜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中药材、水果等特色产业规模发展,数字蓝莓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开工建设,现代种业产业园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1户,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46个、114个,农业小巨人领军企业2户,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2个,完成三品一标产品认定34个。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启动12个精品示范村及32个美丽村庄建设项目。在阵阵松涛声中,一波又一波的人潮在改革先锋杨善洲的塑像前肃立缅怀,不忘初心、奉献一生的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在金灿灿的施甸县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繁基地,研究员们正在进行严格细致的选种工作,这里每年提供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种子占全国用量的80%以上;在已通过中国地质学会认证的富硒土地上,一代新农人走在了科学化种植的康庄大道上杨善洲事迹陈列室施甸这片热土,正在激荡着榜样力量、传唱着英雄赞歌、开启着生态稻路、孕育着绿色硒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宣传思想文化主旋律高扬、主基调鲜明、主阵地巩固。石瓢温泉工业发展从慢到快,三力齐聚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全面加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稳步推进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零差率销售,启动县中医医院迁建项目,县人民医院实现部分搬迁,县妇幼保健院和4个乡镇卫生院完成整体搬迁,7个乡镇卫生院完成改扩建,建成138个村级标准化卫生室。
十分钟就逛得完的施甸街变为如今拥有七横九纵主干道的施甸城,贫穷困苦的大山头变为产业致富的聚宝盆,困在家里盘田种地变成了五湖四海敢闯敢拼坚持抓产业增动力经济发展更可持续2021年,施甸县实现生产总值100.2亿元,是2012年的2.64倍,年均增长8.8%。坚持抓党建提士气党的建设更加有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层层压实,意识形态领域阵地监管持续加强。
立足红色文化资源、绿色生态资源和温泉、富硒等特色资源,坚定走红色+绿色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旅游产业从无到有,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基本成形。
在施甸这片热土上,砥砺前行的力量在英雄的土地上激荡。全面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全县未出现确诊病例。
营改增政策全面落实,一件事一次办企业开办综合服务跨省通办等一窗受理、一窗办理模式全面铺开,上下联动、覆盖全域的15分钟政务服务圈全面构建,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累计引进市外国内到位资金716.85亿元,年均增长16.08%。实现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967元、13517元,分别是2012年的2.09倍、2.99倍。总体国家安全观全面落实,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明显,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取得新成效,五道防线经验在全国推广,一村一律师法律顾问和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实现全覆盖,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跃居全省第二位,先后荣获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县全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县全国信访三无县,2次荣获云南省先进平安县,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十年来,一个个产业落地生根,一桩桩民生实事温暖人心,一张张笑脸映出幸福生活。
农业发展从散到聚,种养加销产业链条基本构建。面对新的征程,施甸县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苦字当头、实干为基,团结一心、奋力前行。
十年努力奋斗,十年跨越赶超。城南、城北两个农贸市场和文化广场、靖花苑、月潭公园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建成城市道路44条、综合管廊24.3公里,改造老城区道路18条,建成实施施甸河生态治理项目3.5公里,两违建筑实现存量清零。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推进有力,累计创建各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47个、教育基地4个,累计命名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个、中国传统村落12个、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5个、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小镇1个。宽带网络实现村村通,4G网络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县城基本实现5G信号全覆盖,智慧施甸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城镇建成区面积从12.47平方公里扩大到19.73平方公里,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从3.5平方公里扩大到8.4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提高21、28个百分点,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平方米增加至12.2平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从30.75%增长到100%。施甸水稻育种材料喜迎丰收纵深推进作风革命效能建设,围绕一套机制两个提速三级走遍四到一线,沉下去摸清情况,跑上去汇报对接,走出去学习借鉴,争做杨善洲式的好党员好干部氛围日渐浓厚。河(湖)长制、四治三改一拆一增七改三清等工作深入推进,施甸河整治成效明显,城乡垃圾实现集中收处全覆盖,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蒋家寨水库、红谷田水库被评为云南省最美河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富有成效,累计创建国家、省、市级文明单位107个。
累计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1项,建设总里程1952公里;保施高速建成通车,施链高速加快推进,迈出了通边达站的关键一步。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
旧城芒果坚持抓项目补短板绿美城乡更富生机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10亿元,年均增长33.1%。将杨善洲精神融入全领域党建,采取1个乡镇党校、2个实训基地、7种教学方式的1+2+7模式,打造13条红色主题教育线路,以课题式探索+小切口指导方式,打造省级示范党支部6个,完成党支部达标创建846个。
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8.5亿元,是2012年的2.4倍,年均增长6.6%。坚持抓保障惠民生社会事业更暖人心建立脱贫攻坚1+N+N责任体系,中烟公司、上海闵行区、西安交大、中国地大及省市县各级各部门5700余名干部与农户全覆盖结对帮扶,举全县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实现90个贫困村、21591户91170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建成34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5141户21939人贫困人口搬入新居。